作为我市新纳入的重点产业集群,新能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1+4+N”创新平台体系在技术研发、人才聚集等方面的优势,围绕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力,当好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电机模拟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整车制造企业和电机控制器开发企业必不可少的测试设备,它可以承担电机控制器功能安全相关的开发验证等工作。
威海天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哈工大(威海)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王大方说,可以把它定位为进口替代,突破了国外三项关键的技术,能做到5K交流电频率的模拟,误差能控制在3%。该系统35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将购买成本降低了一半。凭借过硬技术,王大方团队研发的电机模拟器已经向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交付,并获得国内头部企业认可。作为“1+4+N”创新平台体系孵化企业,威海天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能取得如今的成绩,除了科研人员的长期坚持外,更离不开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4+N”平台之一的哈工大双创园的鼎力相助。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创新创业园副总经理王轶民表示,拿出了1000多平方米给它作为专业的场地,同时还为它建立了一对一的联络员机制,通过专业服务,助力公司争取500万元的政策支持。作为一家电源动力系统研发企业,去年,星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接到了一笔价值千万的订单,对方要求星驰为常年在地下工作的铲运机研发适配的电池管理系统。
星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军超说,给客户供过样品,出现高湿高温情况下,电池管理系统工作异常、跳电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问题得不到解决,意味着客户有流失的风险。了解到这一情况,“1+4+N”平台之一的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研发团队负责人李立伟表示,工作的环境温度比较高,他们采用了低功耗的设计,防水等级可以达到IP67 ,可以完全适应铲运机的地下作业环境。除了解决星驰的燃眉之急,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建院以来,共投资1720多万元扶持了22个创新技术项目落地转化,并与企业签订62项技术合作协议,共建13个研发平台。
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蔡善茂说,深入结合威海市重点产业,加大科研投入和团队引进,在新材料、新能源电控汽车系统等领域服务于本地企业,打造服务于威海、辐射于胶东半岛的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